close
太空,航天,生物,作物,地面

提問: 基因突變的食品安全嗎 問題補充: 老師說太空航天帶上去的種子通過基因突變產生的新品種是安全的,而轉基因的則不安全,為什么 医师解答: 太空生物技術與太空育種給人類帶來的福音 夜幕降臨,仰望星空,浩瀚宇宙總會使我們地球人充滿好奇和遐想。2003年10月,當我國宇航員楊利偉乘坐我國自己設計制造并發射的宇宙飛船飛入太空,在遨游三天以后安全返回地面的那一刻,中國人夢想了千年的神話——“嫦娥奔月”終于變成了現實。可是,你知道嗎?在那浩瀚太空里,還有著地球人類無數的神奇和創造。“航天生物技術和航天育種”就是人類用地球人的聰明和智慧,利用太空資源和航天生物技術造福于地球人類子孫后代的兩朵奇葩。 什么是航天生物技術? 有關專家指出,所謂航天生物技術,概括地說就是利用返回式空間飛行器將微生物,植物種子等生物樣本送入太空,在地面難以模擬的空間環境下,促進生物的生長與變異,返回后利用現代生物技術進行培育,篩選出優良菌株,形成規模生產。它是航天科技與現代生物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高新科學技術。 原來,地面上生存的生物都是在地球重力場和低輻射條件下進行長期自然選擇進化的結果。太空的環境與地面環境完全不同,比如微重力、強輻射、高真空、高潔凈等,特別是空間微重力和高能粒子輻射條件是地球上生物從未遇到過的。這是因為物體所受重力僅為地面的百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在這種環境下,空氣和水受熱后,不會上下對流,液體可以變成圓圓的水珠懸浮在空間。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下,會使種子和微生物獲得地球上罕見的變異。 航天生物技術始于20世紀40年代后期。 1948年美國首次將猩猩Albert送上外層空間。 1951——1952年,前蘇聯將9只狗隨航天發射升空。 1961年,前蘇聯航天員尤里. 加加林邁開了人類載人飛行的第一步。 1975年,美國發射了DI空間實驗室,探索了微重力的生物學效應機理。在觀察微重力對真菌的細胞效應中,發現搭載后的細胞質流動速率是地面對照的110%。 1996年美國STS77的實驗表明抗生素的產生增加了200%。 美國和前蘇聯很早就發現空間中植物、微生物的變異,但他們只重視基礎理論和空間醫學研究,更多考慮的是這種變異對航天員的影響,而忽視了航天生物技術應用。中國恰恰在這點上捷足先登。 1987年夏天,我國利用返回式衛星首次搭載了微生物菌種,植物種子等。此后,我國先后在10顆衛星和5艘飛船上進行了1200多個微生物、植物品種的空間實驗,并取得了豐碩成果。水稻種子經衛星搭載育種實驗,單季畝產可達700公斤;經過空間環境處理的青椒,單果實重量平均提高1—3倍,維生素C含量提高20%;搭載后的靈芝抑痛效果極為顯著,氨基酸總量達到10.3%,子實體產量提高75%……。更神奇的是,通過航天育種生產的太空蔬菜,個頭都屬“巨無霸”型的,一根黃瓜三斤重,一個青椒一盤菜,……。 人們一定會問,什么是航天育種?太空新品種是如何培育的? 科學家的解釋是:航天育種技術是一種培育優良種子的新技術,是通過飛船或返回式衛星把農作物的種子帶到太空環境當中,利用太空微重力、無空氣等特殊環境,對種子誘發變異,返回地面選育新品質、新材料,培育出優質高產的新品種,從而在更大范圍內促進農作物增產和農業持續發展。 不是所有的種子經過太空搭載后,返回地面進行種植就是太空作物。種子返回地面后,必須由專業人員,經歷至少三到五年的選育過程,進行篩選淘汰穩定化實驗,從中篩選出一些育種專家認為有價值的,或者有推廣應用前景的品系,進一步穩定以后,再經過至少兩到三年的品種多點實驗后,報經國家或省部級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認定這是一個新品種并指出適種區域進行推廣應用。 人們所看到的太空作物的“大、重、高”等變化,是利用太空特殊環境使搭載的種子發生突變后產生的一種性狀。而種子在太空中發生的突變是隨機的,有可能是果實變小,變高,變矮,早熟,不經過篩選就直接種植,所獲得的遺傳性是不穩定的。 人們一定也會問,食用太空食品安全嗎? 科學家的解釋是,太空作物是安全的,專業科研人員曾做過一個嚴格的實驗:在1996年時把經過我國第17顆返回式衛星搭載的種子,采用專業的珈瑪譜儀的測定,發現它的放射性元素并沒有增加。另一方面,雖然種子在太空特殊環境中會發生基因突變,但這種基因突變是自身基因的突變,并沒有像轉基因食品那樣增加了其他種類基因,所以說它不會給人類構成其他的危害。 通過十幾年的研究工作,到2003年底,我國已經有11個品種通過了省級以上的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國家農業部在“十五”計劃當中已經把太空育種作為重點發展項目,目前全國已經有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了太空青椒、番茄、黃瓜、茄子和太空水稻、小麥的引種、試種。專家預測,兩到三年內,太空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會逐漸走進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人們天天必食的盤中美味。 回想前不久,有關新聞煤體采訪我國著名農業專家袁xx時,袁專家讓人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他們實驗種植的小麥顆粒有花生米大,從而會使畝產量大大提高。前不久,電視新聞報道了一則消息,一個正長在地里的南瓜重達幾百斤,看著電視上那巨大如房屋的南瓜實物鏡頭,我吃驚得把那個瓜看成是怪物。原來,這些都是太空生物技術和太空育種給我們地球人類帶來的福音。 綜觀世界歷史發展,我們地球人類從近代的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一路走來,現在已經是信息革命時代。有預測家斷言:信息革命時代只有短短的二十年,緊接著人類將邁入生物革命時期。看來這真不是癡人說夢。 寫到這里我不禁在想,當時代發展到了我們地球人不再感到,用來維系我們生命存活的粒粒盤中餐不用再辛苦而易得時,我們又該讓生命干點什么?我們應該怎樣去生活?這是無法不深思的問題,因為到了2020年也許我還健康的活著,而我的后代風華正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leo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